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以40头斑海豹(雌兽21头,雄兽19头)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开始进行斑海豹的人工繁育试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成功繁育了2头、7头和8头斑海豹,成活率分别为33.3%,70.0%和66.6%。同时,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斑海豹的繁殖条件、孕期管理、产前饲养和生产过程管理及幼海豹人工填食、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描述了斑海豹的不同时期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并介绍了斑海豹人工繁殖的优化条件。为提高斑海豹人工繁育成活率、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标准提供了基础资料。...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韩家波, 于长哲, 杨勇, 王勤国, 宋新然, 鹿志创, 马志强
Format: Article
Language:zho
Published: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2011-01-01
Series:野生动物学报
Subjects:
Online Access:http://ysdw.nefu.edu.cn/thesisDetails#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11.01.005
Tags: Add Tag
No Tags, Be the first to tag this record!
_version_ 1841541823061819392
author 韩家波
于长哲
杨勇
王勤国
宋新然
鹿志创
马志强
author_facet 韩家波
于长哲
杨勇
王勤国
宋新然
鹿志创
马志强
author_sort 韩家波
collection DOAJ
description 以40头斑海豹(雌兽21头,雄兽19头)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开始进行斑海豹的人工繁育试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成功繁育了2头、7头和8头斑海豹,成活率分别为33.3%,70.0%和66.6%。同时,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斑海豹的繁殖条件、孕期管理、产前饲养和生产过程管理及幼海豹人工填食、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描述了斑海豹的不同时期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并介绍了斑海豹人工繁殖的优化条件。为提高斑海豹人工繁育成活率、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标准提供了基础资料。
format Article
id doaj-art-bc632697761940b5b5ed16f62f7e2591
institution Kabale University
issn 2310-1490
language zho
publishDate 2011-01-01
publisher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record_format Article
series 野生动物学报
spelling doaj-art-bc632697761940b5b5ed16f62f7e25912025-01-14T04:25:06Zzho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野生动物学报2310-14902011-01-0132141779609938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韩家波于长哲杨勇王勤国宋新然鹿志创马志强以40头斑海豹(雌兽21头,雄兽19头)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开始进行斑海豹的人工繁育试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成功繁育了2头、7头和8头斑海豹,成活率分别为33.3%,70.0%和66.6%。同时,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斑海豹的繁殖条件、孕期管理、产前饲养和生产过程管理及幼海豹人工填食、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描述了斑海豹的不同时期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并介绍了斑海豹人工繁殖的优化条件。为提高斑海豹人工繁育成活率、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标准提供了基础资料。http://ysdw.nefu.edu.cn/thesisDetails#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11.01.005斑海豹人工繁殖饲养管理
spellingShingle 韩家波
于长哲
杨勇
王勤国
宋新然
鹿志创
马志强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野生动物学报
斑海豹
人工繁殖
饲养管理
title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title_full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title_fullStr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title_full_unstemmed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title_short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title_sort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topic 斑海豹
人工繁殖
饲养管理
url http://ysdw.nefu.edu.cn/thesisDetails#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11.01.005
work_keys_str_mv AT hánjiābō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
AT yúzhǎngzhé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
AT yángyǒng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
AT wángqínguó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
AT sòngxīnrán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
AT lùzhìchuàng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
AT mǎzhìqiáng bānhǎibàoderéngōngfánzhíhésìyǎngguǎnlǐ